Monday, January 9, 2012

每次離開又回來,就愈能感受到本地租金、成本對食店造成的壓力,連帶我們的飲食形態也隨之扭曲,只是我們都習以為常了.....

.食店無論呎數多大,無論做中上層還是草根生意,空間大都淺窄,不能安坐。那種淺窄不是地痞或者地方細,而是人為的,因為租戶要盡用空間放置桌椅,增加生意。

.在店外排隊等位,如果沒有按人數分流,而剛空出來的位子是四五人的位子的話,一兩位的往往被歧視,會被人多的顧客後來居上;在小店子,情況剛相反,人多是很久也等不到位,因為食店不會為了你人多,而空出那一兩個空位15分鐘,情願得罪你,都要做多一轉2人生意,你要一直等到剛好有五個人走了,你才有可能入內。

.未入食店,站在街上已經要點好菜,入去光顧時你就要將點菜單交給侍應,因為不想你在店內浪費時間看菜牌,快點菜快食快走,快點可以做下一轉生意。

.進了食店,按指示坐好了,仍然要轉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位。印象較深的是銅鑼灣的何洪記,店方的幾位大姑像是佈棋陣一樣,總是想多塞一個客人進店內,有時你的乾炒牛河吃到一半還是要調位,一邊走位,口中還吊著半條河粉,而你「合該」合作,沒有說不的權利。

.大時節設每位最低消費,五六百元有之,過千元亦有之,道理一樣,都是為了在最好的時機賺最多的錢,而大部分都用來交租。

 .有部分食店沒有最低消費,但只有套餐 ,表面理由是「廚房未ready」,其實原因同上,要保證每一張桌子,每一位客人的基本消費額,可以支付到當日的皮費。

.吃一頓飯要限時,尤其晚上,因為一個晚上要翻檯兩三次,才能維持到基本皮費(租)。問題是你想合作,但上菜速度往往沒有因而加快,打邊爐限時尤其不舒暢。

.搭檯。回想一下,這好像是港澳獨有的,而澳門因為平日人少,情況又沒有香港尷尬(也有可能是你剛好在外地也見過,只是我去的地方不夠你多)。有時你有得選擇,有時沒有,甚至有專設的搭檯,即是等位的時候已經問你:搭唔搭檯?你肯搭檯的話,就會十幾人九唔搭八圍搭坐一張大圓檯飲茶,好處是快點有得吃,暗地其實是食肆要做多幾轉生意又想賺得快一點。

.茶餐廳卡位總會壓著一塊告示:繁忙時間,卡位限坐四人。我也只在香港才見過,不過,也有可能是我去的地方不夠你多。

.侍者全速收走碗碟,問你吃什麼糖水/甜品,潛台詞是希望你埋單。

.埋單亦要催迫,試過在觀塘apm的「一杯」,已經交出了信用卡,侍應不知去向,經理還要催,幾乎要在門口簽單。

香港人百年來都算安居樂業,我們亦為自己是美食之都而自豪,但原來如今要吃一頓安樂茶飯,卻是那麼難。一條又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我們的容讓下,不見得幫到食店減輕租的壓力,但就縱容了這個「租金高漲>>商戶受壓>>食客容忍>>生意大好>>租金再加高」的惡性循環,甚至把我們訓練得像機器一樣,忘了如何去放鬆--我就見過三個花了40分鐘排隊的女子,以澳洲牛奶公司的速度,用15分鐘解決了一頓TWG high tea。

商戶要搵食 ,我們也要搵食,最後卻是大家都無啖好食。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