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5, 2012

Life of Pi


一個電影忠實地用影像演繹了一個紙上故事,算不算是一個出色的電影?--這是我在看完Life of Pi之後想起的問題。

我心中當然有答案:基本上,電影如果要改編一本小說,最後只能和我回家看小說的感覺打成平手,就不是一套出色的改編電影。(正如一個歌手現場唱到好似CD一樣,我不如回家聽CD --能帶給聽眾更高一層的視聽之娛,有唱片所不能及的現場震撼,才是一流的歌手,如Adele。)如果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導演,還可以大有改進空間,Life of Pi是合格有餘的,影像瑰麗,3D恰到好處不泛濫,演員出色,改編得也算定當。但,這是曾經導過《色,戒》的李安,一個將張愛玲這十數頁小說拍出味道和更多層次的導濱,我就會希望得到更多,而不只是一套動畫化了的小說。

我承認,人心是貪心且不公平的,做得愈好,觀眾要求愈多。其實單是故事取材,李安每每已經高人一線,他總是能算到一些特別,而又很「李安」的故事:沉靜中有暗湧,主角每每要挖入自己最深層的自我,發現自己。當中水準有高有低,而Life of Pi只算是合格。它第一下已經蝕桌位,因為我為了決定是否入場看電影,預先看了小說概要,網上已經穿了大橋,不過這並非致命點,《色,戒》我也是看了小說,絲毫沒有影響我的興致,還入戲院看了兩次,因為它有許多導演夫子自道的舖排和詮譯。Life of Pi原本也有這個潛力,我一直想找人解給我聽,小說最後那句話:and so it Goes with God,以至那個海報Tag的意思,Believe--為何我相信了,就會相信上帝呢?我以為李安會有他的看法,至少那句對白由男主角口中說出來,我會有感動或者「叮」一聲的虛空體悟,但結果統統沒有,看完了仍是一頭霧水,而可能李安自己也一頭霧水,連帶令我覺得作者只是個亂搖幌子,實質對宗教一窺不通的扮野鬼佬作家。如果不是故弄玄虛,開了那麼大的頭,只純粹從Man Vs Wild的角度去看這個故事,反而更有意思和更能理解,由頭到尾,都是人心的問題,這些個案,弗洛伊德和榮格寫過很多。信仰當然有慰藉人心的作用,但李安沒有讓我弄明白這個故事跟神的關係,在哪一點?and so it Goes with God,跑哪兒去了?

至於3D,我很佩服李安的毅力和台灣團隊的實驗精神,但有Finding Nemo的珠玉在前,其實水這一環的3D就很不好做了,大家避得就避,這一下避無可避,就變成迎頭痛擊。Finding Nemo最成功的地方,是在於它是套動畫,但到現在我仍然相信我看到的是真的海,真的魚類,在台灣搭個水缸是敵不過人家的,包括技術水平,包括虛實交替的比重,有好幾次我在戲院裏,就是被那些假到無倫的平靜鏡面扯出了電影世界,一掌摑醒我這是一套虛構的戲,這是一個水缸,莫說還有阿凡達在前了,但宣傳文案卻舖天蓋地在推銷Life of Pi的特技,我覺得這其實是等於推李安和台灣的特技團隊去死,拔苗助長之舉,不可一,不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