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七女性:岸西


(圖片來源:i am chi)

沒錯
這就是金像編劇岸西
未看過她在《七女性》的演出前很想看
一看之下就知道是滾水淥腳之作
廿歲女扮學生妹扭頭揑頸
再加上嚇人的大特寫
看完的結論是:見面不如聞名

以下專訪證實了我的推測
亦是我見過第n篇分不清哪、亂用引號的報道
不過相對《東Touch》那位聲稱《甜蜜蜜》是岸西第一次編劇的記者
這一位記者算是肯做功課了

女人五十 岸西自編自導
(摘錄自i-Money「創意達人」欄目,2008年4月26日

  著名編劇岸西,早年因家貧輟學到電視台工作,結果在新浪潮時代,無心插柳走上編劇之路,輾轉曾任職公關公司及廣告,再回歸編劇,走過迂迴的創作道路,卻沒想到人到五十才首次執起導演筒,拍一齣非主流愛情片。

  這個下午,鮮有接受訪問岸西,跟記者見面。坐在露天的咖啡茶座,這位金牌編劇不願上鏡,呷着一口香濃咖啡,細說從前,時光機轉眼回到1976年。
  
  那時她還未到20歲,剛由佳視轉職無綫電視,並無想過要全職當編劇,處女下海寫劇本,幸得師傅引路那時陳韻文(《家變》編劇)算是我半個師傅,有次她為《七女性》寫的劇本,因意識問題遭電檢處禁了,來不及寫全新的,但又要找東西去充塞空檔,她曾看過我寫的故事,便來找我。」豈料這次不止要寫,還要演。

  她以烏蠅鏡、冬菇頭的林阿珍造型,於劇中演出十分鐘的獨腳戲,原來這是上天為她的將來埋下伏筆他們之後跟我說,既然都寫了第一個劇本,就做編劇啦!」由於不太懂得撰寫技巧,她說初期很辛苦,但話雖如此,她的編劇路還是這樣走了出來;不久她便離開廣播道五台山,擔任公關及廣告創作,但經導演張志成的介紹下,1996年正式回歸編劇界,重操故業為陳可辛的《嫲嫲帆帆》修改劇本,之後便全職當編劇,這些經歷,並非她為自己編寫,只是順着人生而走。

  由《甜蜜蜜》、《特務迷城》到《三岔口》,由愛情到警匪片,她早就嘗試過撰寫不同類型的劇本,故事創作亦隨時日愈見得心應手,怎料年初她的人生又出現另一次轉機,這次寫而優則導,為剛剛完成以愛情為主題的新作《親密》(原名《花非花》)首執導演筒。

  笑言以前做編劇「歎慣」,如今突然轉型在攝影機旁叫「action」,經驗豐富的岸西也說做導演很難,更指初時又驚又後悔,幸有副導演及攝影師等人幫手,再加上從事廣告創作的經驗,電影總算完成,也是難得的經驗「你落手落腳去做,先發覺是另一回事,有些情況你認為咁take係okay,但原來出來技術上是不一樣的,我相信下部戲會好一點。」

  要開戲就要有新點子,不過創意並非說來便來,問她可有方法加強創作能力?她說,對於想入行的人,要累積創意的辦法是甚麼電影也看,怕是情節荒謬的劣片,「睇完之後你話垃圾的,就會想如果要改寫會怎樣改呢?好戲沒用的,要睇衰戲,愈聽見那套片差便愈要看」

  至於針對編劇的創意,她認為始終要還原基本步,就是落筆寫,「一張紙一枝筆就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東西,有些創意是不用花錢的」她反對不識字的人也可當編劇,認為做編劇要多看書,多看報紙,了解周遭發生的事,這些往往會成為劇本靈感。

岸西(Ivy)Profile
  原名何碧雯,1956年生於澳門,中學時代來港讀書,中五畢業後轉到拔萃女書院升讀預科,3個月後輟學,其後加入佳藝電視。

 1976年轉職無綫電視,擔任節目助理,為單元劇《七女性》撰寫劇本及參與演出。其他電視作品有《相見好》、《第三類房客》、港台《獅子山下》及《一點燭光》等等。 其後轉職公關及廣告10多年,1996年起成為全職編劇。 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作品︰《甜蜜蜜》、《男人四十》。

資料來源:岸西、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網頁

註:紅色部分經v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