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 Show all posts

Monday, January 9, 2012

每次離開又回來,就愈能感受到本地租金、成本對食店造成的壓力,連帶我們的飲食形態也隨之扭曲,只是我們都習以為常了.....

.食店無論呎數多大,無論做中上層還是草根生意,空間大都淺窄,不能安坐。那種淺窄不是地痞或者地方細,而是人為的,因為租戶要盡用空間放置桌椅,增加生意。

.在店外排隊等位,如果沒有按人數分流,而剛空出來的位子是四五人的位子的話,一兩位的往往被歧視,會被人多的顧客後來居上;在小店子,情況剛相反,人多是很久也等不到位,因為食店不會為了你人多,而空出那一兩個空位15分鐘,情願得罪你,都要做多一轉2人生意,你要一直等到剛好有五個人走了,你才有可能入內。

.未入食店,站在街上已經要點好菜,入去光顧時你就要將點菜單交給侍應,因為不想你在店內浪費時間看菜牌,快點菜快食快走,快點可以做下一轉生意。

.進了食店,按指示坐好了,仍然要轉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位。印象較深的是銅鑼灣的何洪記,店方的幾位大姑像是佈棋陣一樣,總是想多塞一個客人進店內,有時你的乾炒牛河吃到一半還是要調位,一邊走位,口中還吊著半條河粉,而你「合該」合作,沒有說不的權利。

.大時節設每位最低消費,五六百元有之,過千元亦有之,道理一樣,都是為了在最好的時機賺最多的錢,而大部分都用來交租。

 .有部分食店沒有最低消費,但只有套餐 ,表面理由是「廚房未ready」,其實原因同上,要保證每一張桌子,每一位客人的基本消費額,可以支付到當日的皮費。

.吃一頓飯要限時,尤其晚上,因為一個晚上要翻檯兩三次,才能維持到基本皮費(租)。問題是你想合作,但上菜速度往往沒有因而加快,打邊爐限時尤其不舒暢。

.搭檯。回想一下,這好像是港澳獨有的,而澳門因為平日人少,情況又沒有香港尷尬(也有可能是你剛好在外地也見過,只是我去的地方不夠你多)。有時你有得選擇,有時沒有,甚至有專設的搭檯,即是等位的時候已經問你:搭唔搭檯?你肯搭檯的話,就會十幾人九唔搭八圍搭坐一張大圓檯飲茶,好處是快點有得吃,暗地其實是食肆要做多幾轉生意又想賺得快一點。

.茶餐廳卡位總會壓著一塊告示:繁忙時間,卡位限坐四人。我也只在香港才見過,不過,也有可能是我去的地方不夠你多。

.侍者全速收走碗碟,問你吃什麼糖水/甜品,潛台詞是希望你埋單。

.埋單亦要催迫,試過在觀塘apm的「一杯」,已經交出了信用卡,侍應不知去向,經理還要催,幾乎要在門口簽單。

香港人百年來都算安居樂業,我們亦為自己是美食之都而自豪,但原來如今要吃一頓安樂茶飯,卻是那麼難。一條又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我們的容讓下,不見得幫到食店減輕租的壓力,但就縱容了這個「租金高漲>>商戶受壓>>食客容忍>>生意大好>>租金再加高」的惡性循環,甚至把我們訓練得像機器一樣,忘了如何去放鬆--我就見過三個花了40分鐘排隊的女子,以澳洲牛奶公司的速度,用15分鐘解決了一頓TWG high tea。

商戶要搵食 ,我們也要搵食,最後卻是大家都無啖好食。誰的錯?

Sunday, January 1, 2012

李家Chicken

這陣子城裡最流行的話題是「人食人」,大結局當晚,我也遇上難忘如人食人的一次餐飲經驗。是我一生人中最想dying,也是最好的一餐。

一切只因為錯誤評估。據說這間是韓式居酒屋,以雞為賣點,就帶著愛雞之友去了,還找了一陣子才找到它,躲在公廁後面的舖位。韓國餐不是第一天吃了,以為自己大概都有個底。(日式)居酒屋都去過不止一次呀,可以搞出什麼壞花樣呢?這樣一輕敵,就出事了。

說是以雞為主打,其實是炸雞店。像麥兜茶餐廳一樣,來來去去就是不同調味的三、四款炸雞,和一些分明是在鄰街韓國雜貨店買的魚乾/魷魚乾/乜乾/物乾。還有極有限的一些小菜,如泡菜餅等。飯,欠奉。自稱酒吧,賣的酒乏善可陳。裝修不用說是0,極殘,殘得像我家的客廳,但也許韓國的居酒屋的確是這樣子,所以這方面不便下論斷。

雞最初好吃,皮脆調味好,但一大盤上,吃了兩三舊已經頂不順,油膩非常,有些還是炸雞骨而非炸雞,但又苦無其他菜式可選。本來叫了一鍋湯清清熱,但白痴病突然發作,竟然睇錯字將「蛹」字看成「蚝」(簡體的蠔)字,一大盤蛹端上來,韓國人視為補身之品,我們只能慘笑!真是不想記起,未敢忘記。(不過,這一段只是本人目不識丁而引起的,不能怪店方,我們中國人吃龍虎鳳,啜豬骨煲,啪臭豆腐,人家都還未出言聲討呢。)

如果你是本著看食評的心情看這篇文章,我就要發一個「旅遊警告」,勸你不要去惹它,金巴利街/道上有千萬間韓食店,犯不著去受罪,用$180買一盤KFC。即使這家店真是韓國人熱爆的飲酒場的話,那只是因為感情分,可能是他們大學生時代的集體回憶,對非韓國人來說,食物和酒都完全不值一晒。

但為什麼我又說它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次體驗呢?因為它讓我發現跟自己最合拍的人。之前也有過帶朋友去錯黑店的經驗,記得那次心裡冒火三丈,兼且很抱歉我浪費了別人的一個quota,暗地又十分在意對方對我的想法。但這次我完全沒有燃起這種無謂的自覺,大家逃出鬼門關之後就嘻嘻哈哈地另外找了個地方,在茶餐廳一邊看《天與地》,很愉快地吃了一碗魚蛋粉。

我最愛的Daniel說過,要知道跟一個女人可不可以相處一輩子,最好跟她遠離文明,去森林蠻荒長途旅行;我會說,如果你沒有這個時間和假期,沒問題,就帶她/他去吃李家Chicken吧。

地址/電話:積陰德,從缺。



Monday, June 6, 2011


做了這一行以後,常常會被人問到,你們這本書開宗明義是講食的,那麼你們吃東西是否很嘴刁?

回答之前,先講一個有關「家規」的故事。

我家素來自由,有家規,但一般是在閒談、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情況下灌輸,不會排排坐正經跟你講。其中一條,就是關於吃。我們家有兩個小孩,哥哥很年輕就自立,後來搬回來。他對吃比較隨便,懂得煮,但從不開火,回家肚餓,剩菜就冷冰冰的直接從冰箱翻出來吃,不會翻熱,如果沒有剩菜,就乾啃白麵包,茶不會泡一杯,連牛油果醬也懶得塗,食對他的作用就是填肚。母親看到就嘆氣,跟我說:就算吃公仔麵,都要對自己好一點呀。

母親多年來講過無數金句,八成都是右耳出,但這一句二十年前聽的「好一點」我一直記到現在。「好一點」,不是要不惜工本吃最好的,或是什麼都要自己handmade,而是當你手上只有公仔麵時,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成本和食材範圍內,做多一點點,因為最終要把結果吃下去的人,是你自己。

就以公仔麵來說吧,我們都是吃出前一丁,但吃過的朋友都說我們家的比較好,分別其實在於「過冷河」,這是跟母親學的方法,也試過吃沒有過冷河的泡麵,以作比較,那質感就是有差別,也證實了「過冷河」的需要,所以我不介意投資多一些時間,做多一重工夫。也有些時候,人實在很累,但我還是記住「好一點」的訓示,情願改吃別的簡單一點的東西,例如多士,都不想吃求其煮出來的公仔麵,因為自己證實過,明知道不好吃,就不好親手浪費人生的quota。

回想起來,這個家規不只影響了本人的飲食習慣,在生活和工作,也有正面的影響,當我惰性發作時,會推動我咬緊牙關再做,也不會急進貪快,避過了許多人生的陷阱。入了這間公司之後,就更感覺志同道合。因此,同是吃西瓜,我們不怕多走兩步,到調味架或者canteen借一樽鹽灑一灑,我的西瓜就會比你放入口的更甜;買了紅酒,不太好喝,我們不會硬喝下去,加上櫃上那一小瓶伏特加,再買枝橙汁和檸檬汽水,就是一jar Sangria;去吉野家吃牛肉鍋,攝影師會帶自備兩隻雞蛋下樓,他的火鍋湯底就會比鄰桌的香稠;開OT肚餓了,開個鍋煮通菜,有人會記得冰箱有腐乳,每人一磚,這條菜就錦上添花。

我的腦子不算聰明,再細心運用,也做不出火箭來,也研究不出救人的疫苗,但我可以為自己和親友的生活,創造一些小幸福,將時間花在這些小幸福上,我覺得比多賺一些錢,或者多省一些時間打機看影碟,都要值得。

回頭說那條問題,做了這一本書,食野係咪好嘴刁?我會回答說,我們不是嘴刁,我們跟你們吃的都一樣,我們不過是比別人多做一點點吧。

Tuesday, April 26, 2011

梁文道:也說烤鴨

大董:也談烤鴨

想不到一隻烤鴨會掀起如此風波。

在下現在的工作名副其實是在搵食。搵食少不了要試食,世上既沒有免費餐,試食就要涉及錢。在下算是幸運,工作的機構有一筆不多不少的資金,讓我們可以自費,好處是評論的時候聲大一點。點中金科的話,接著就要約時間拍攝和訪問,主人家通常都會盡地主之誼請我們吃一頓,有些廚師甚至會堅持我們以客人的身份由頭到尾食一次,以作更完整的體驗。不想吃人一餐白欠人情又寫得辛苦,關鍵就在於選好的餐廳。這個直覺,只有靠事前做功課和經驗去積累。不好吃的餐廳又怎麼辦呢?通常不會再提,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版位,雖然我知道很多人想睇。


好了,接著就到下一個問題:何謂好食/難食?這也要靠味蕾累積經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不要投放太多個人偏好進去。喜歡和好,是有分別的。味覺不同三圍,不能用一把尺去度,好的餐廳也不是樣樣滿分。在下的責任,是找出賣點,盡量客觀地去寫那些味道,服務和環境氛圍,然後由讀者自己判斷。你不喜歡吃榴槤,他吃海鮮會敏感,我喜白酒而不喜紅酒,她食牛扒就喜歡吃血淋淋全生,不代表那些東西不好吃,可能是你未遇到真命廚師而已;也不代表其他煮法沒有可取之處,還應該想一想,到底為什麼有人愛吃呢?真真想不到的話,就再想一想,會不會是其他因素呢?世界這麼闊,一個人不知道的事多著,最忌便是執著一套「正宗」原則去評論,逆我者死。
 
說回烤鴨。我在工作以外吃過利群的烤鴨,也吃過大董的烤鴨,我跟梁文道一樣,偏愛利群帶肥的鴨子,但是大董的瘦鴨也燒得皮脆,附送的鴨湯亦非常濃郁,是利群沒有的。一個銀仔兩面睇,即使工作需要寫大董的話,說自己不愛瘦鴨,應該也不會怎樣,問題在於「歧路」一詞,平心而論,實在還有一大段距離。
 
祖國雖然樣樣都管,但烤鴨還是有自由的,也有吃鴨的自由,不愛吃瘦的,自費到你最愛的利群好了,何必白吃一頓,然後開名踩低主人扮高?食的又辛苦,請客的又氣頂,何必?即使自己付錢好了,罪名有這麼大嗎?數來數去最大罪名也就只是鴨子瘦而已。


不喜歡和說壞話,是有分別的。

我很小心眼的猜想,是不是二人背後結過樑子?還是有人想打巨人哥利亞維,見過關公就舞起大刀來,想壯大名聲?但,作為他的讀者,我希望帶著百分百的敬意去看他的文字,所以我實在實在實在不希望猜對,揭破他是一個有文化而無品的文化人。以梁文道在內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犯不著。
 
近年好寫食評的人不少,我最欣賞的,還是蔡瀾,好吃,不好吃,喜歡,不喜歡,不會拋書包,也不會有太多的情緒。最最最重要的,是他會自己埋單。

這才叫文道。

Thursday, December 9, 2010

連粵日


在深淵,想起它。

記得透氣記得起身記得著衫記得餵兔記得鎖門記得笑記得打字記得沖涼記得睡--若不是朋友問起「食左飯未呀?」就是不記得自己忘了吃飯。從來沒有參加過飢饉三十,但原來練仙蠻容易的。

營營役役中,腦海中浮起這一盅牛腩。它將我帶回人間。牛絕少在家中餐桌出現,因為煮人翁沒有信心做得好,所以一直都只是豬雞魚陪伴長大。蘿白清燉牛腩做得好的有中環歌牛記茶室,又清又甜又香又腍,在我心目中一直沒有對手,直至找到它。

這都是託師妹的福。「你跟她相熟嗎?」不熟。我是在人群中被「點相」下相認的。但不代表我不喜歡跟她搵食,不代表我就不挺她待她好,不代表我的情份就是假的。可以相聚一起,除了因為舊日一點情誼,我發現還有一個共通點:我們都是周身損晒仲要走去擔心人地的傻瓜。


梅子蕃茄。就跟菜名一樣味道,很清淡的頭盤。


頭抽雞翼。除了豉油味濃一點,就是很家常的味道。


麵豉茄子。印象中上次也吃過。師妹嫌麵豉不夠多不夠濃,我覺得用來送酒倒是剛剛好。

高潮位當然是牛腩。吃過那朕牛油香,又可以安心上路了。我會在遠方,看妳的網誌的。


連粵日
香港禮頓道2A號2樓
2808-0309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常會面


「點解你會黎呢度食野ge?」老闆娘好奇地問。

「雜誌介紹咪黎囉。」我笑著答,眼睛眨得很快。


這間隱世店,開在舊樓側舖。小強大強在街角穿梭。光顧的多是熟客,會借故跟阿姐講多兩句,會自己拿椅子自己開枱,自己拿酒自己放好酒瓶,邊吃邊頭岳岳看著《義海豪情》送飯。每桌一個煲仔菜,也就是它的主菜;經「財神周刊」專欄金榜題名,今晚比平常更熱鬧。

店不大,由兩姐妹經營,連廚子只三個人,但桌子愈開愈多,所以忙不過來。我早有心理準備,點菜上菜加單埋單都要等很久,生客宜採取隨遇而安的態度。不知就裡催促,老闆娘會坦白說:坐多陣先啦。型。


大腸辣雞煲。老闆娘不停叮囑,煲仔滾了才揭蓋,然後要小火小火小火。單是到每一桌去調校火力,都佔去了不少時間。打開煲蓋,汁十分少,校少了火,都要吃得很快。雞很入味,尤其有雞皮的部分,I'm lovin' it。「哎呀,焦了!」老闆娘心疼,忙為我們搶救。


墨魚餅。這才是我光顧的主要目的。煎得略嫌焦,但十分有彈性,可以想像是經過強力打壓而成的精品,加了栗米,更有咬口。

本來還叫了蠔餅,炸豆腐粒,都因為廚房太忙,等了好一會,跟老闆娘商議後取消。「下次再來食過啦。」老闆娘笑著說。

這是最不適合來的一晚,又好像是最適合來的一晚;你是最不適合跟我來的人,但又好像是最適合的人選。下次會跟誰來吃呢?以後還會常會面嗎?不知道--我們都不知道。

常會面
筲箕灣筲箕灣道269號D及E舖
2560 0972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知味舍


中秋團圓飯,帶了家人試菜
班底來自上海總會
而據稱這些門戶森嚴的會館廚子手勢總是特別好

從同事那裡得到貼士,部分菜式要訂
訂位的職員也很有耐性數給我聽
訂了的菜式包括東坡肉,樟茶鴨和蒸鰣魚
堂食即叫的有醉雞,雞絲粉皮和津白

點菜時錯手將餐牌交到太后手上
老侍應趁機大sell海鮮,什麼海參,蝦仁
差點釀成血案(荷包出血)
太后幼時窮怕了,養成叫菜總是太多太貴
生怕吃得一點不剩,會被人看不起
上海菜材料不貴難賺大錢,侍應盡忠職守多賺幾個錢也是對的
兩個都沒有錯,錯在我比位人地入
以後真要戒之,戒之


說回菜式
大廚的手勢是沒話可說
火腿津白煮得入口即化
相信在揀菜時已作犧牲,只取嫩葉
是我最喜歡的一道菜


梓茶鴨賣相麻麻
右半碟有點凌亂,打過風似的
但味道不錯,吃得出鴨香
調味剛好,空口食都可以


東坡肉叫了兩份
以四位來說其實一份便夠
因為每份並非如杭州那樣是小小的一人份
一塊足可以切成四塊,甚至八塊
但紅燒汁十分對味
是上海的甜味赤醬,吃到梅菜的味道
用來點樟茶鴨的包子也很不錯
但講軟滑度,是杭州吃到的勝一籌


醉雞是老兄點的前菜
一般例牌也比外面多了
淡淡的咸味,酒味濃但又不醉人
很想師傅教一教我


雞絲粉皮是我要的
麻醬好香好杰
如果有一點點酸醋味會更好
但這是我個人口味吧


最後上桌的是鰣魚,半條開邊
有呎多兩呎長吧
是太后指定要試的菜
她說已很少見,莫講是這樣的尺寸了
魚鱗像一毛錢那樣大
在寧波常看到,但並不知道牠如此罕有
像烏頭那樣偏鞋,但太后喜歡吃這種實實的肉質
係食硬唔食軟之人
我不欣賞肉質,魚肚部分倒是吃到肥美魚油
太后教我們吮魚鱗上的汁,津津有味
但我不敢試,是心理問題,魚是沒有罪的


餐後奉送自製的清甜杞子桂花糕
而我也相信是自製的
因為切得太一岩一忽
裡頭有過多的魚膠粉
太少的桂花香
杞子桂花分布極不平均
如果有人敢賣給酒家,真要打屁股

埋單1252港元,光是鰣魚要600塊錢
一點不便宜
不過大廚的手勢,是外面吃不到的



店面不大,服務生只有三數人,都算勤快和親切
桌上細心地放了一盒紙巾隨時候命
聽說店子主要是舊客,目前新客不多
奉勸侍應一句:殺雞取卵之事還是少做吧

知味舍銅鑼灣渣甸街渣甸中心8樓
電話:2881 6333

後記:登出這篇食評後,有食友提點
才知這店的食評好壞參半
有人批評這裡某些菜式「不上海」
引伸出另一個迷思:怎樣的味道才算上海?
一般共識是以味來分,是「濃油赤醬」
那麼雪菜炒年糕,算是上海菜嗎?
或者由菜名提示--
那麼無錫脆鱔,算是上海菜嗎?

論中國八大菜系,上海菜是不入流的
上海的身分跟香港差不多
由人才到食材,都是百家匯集之地
許多大家理所當然的正宗上海菜
都是移居上海打天下的其他地區人士所傳入
然後因著地域或調味料的不同而有了變化
正如香港有潮州魚蛋粉
但魚蛋粉算是香港菜嗎?

有廚子說過:
在香港人的地域觀念中
中國只有北京,上海和廣東

未向他討教前,很羞愧地,我是其中一分子
到你知道得愈多,愈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所以我的體會是:菜式如情人
舌頭想碰的,就是好吃
否則再符合條件,你還是會忍不住LUR出來
只要濃油赤醬不是煮成麻辣火鍋
細節上的問題就請放下執著吧
好好享受眼前的菜,身邊的良朋知己
當是放過酒家,也放過自己

Wednesday, August 11, 2010

達磨 Daruma Ramen House


到底是達摩還是達磨?

原來是中日文之別,同樣都是那位一葦渡江的呂良偉,同樣是那個許願的娃娃:先畫一隻眼,圓了願,再畫另一隻--當然,隻眼點畫,是悉隨尊便的。


店面是長窄型的,十來個位子,另一半是半開放式的廚房,兩個師傅負責全部的食物。光顧那晚大概出了一點小岔子,有半小時沒有一碗麵出台,大概是生意太好,湯頭來不及滾熱(?)。


除了拉麵,還有十來款小食,賣十多二十元。菠菜冷盤,不知是菜的品種不同還是什麼,比平時吃的菜硬一些,但不難吃。


芋頭栗餅,也是十來元。餡很鬆軟,夾雜栗子顆粒。炸得不算很好,油份浸到紙上,油腔味又重,但炸物不是此店招牌菜,所以但求熱辣辣便收貨。


此店賣點是濃到「喝後有如塗上潤唇膏」的豬骨湯,來這裡試吃,就是想知道湯料做得如此濃,是否會令拉麵更好吃?

麵到場了。這裡口味是3X3,辣味/醬油/原湯底,配叉燒/腩肉/叉燒腩肉。湯底是很足料很濃稠的豬骨湯底,濃到有點喧賓奪主,簡直可以獨立叫一碗湯,當做住家湯品嘗,反而覺得麵和料好像多了,好像一碗多了麵的住家湯。亦因為如此,湯底不很咸,當做日式拉麵湯的話,又不很夠味(因為我慣食濃重口味)。實在有點尷尬。

麵質方面,不是我愛吃的淡黃色爽身類,而是帶著手造的粗糙啜口質感的白麵,近似在廣島吃的那一碗。

如果你是湯怪又愛拉麵,此店是你的首首選。如果你為吃拉麵,那麼你可能會接受唔到囉(王祖藍腔調)。


等吃的時候出現一段小插曲。麵一直煮不出來,全店都在等,小朋友等得不耐煩,向父母撒野,吵個不停,吵得周遭的客人更心煩。為父的無計可施,為母的只顧打機。好想打死佢。這種場面在食店司空見慣,一般的店子是不會覺得有需要出面處理的。(註:文中人不在此相中,這群都是耳朵受罪的客人)

這時,老闆娘回來了,一邊幫忙點菜傳菜,順道跟每一桌人關照、道歉,還特地去哄那個不孝的小霸王:「拿,如果你快啲食晒佢呢,姐姐就請你飲汽水,好唔好?」一支汽水鎮住了小霸王,令其他人可以安心吃麵,由那對夫妻釋然感激的眼神,我知道她也箍住了一家回頭客,而且這家人還會口耳相傳,為她帶來更多客人。


火爆的我看得目定口呆。看著牆上的簽名,我暗忖:「佢一定係做過娛樂圈,湊慣明星,才有這樣的功力。」「佢唔係做娛樂圈,都一定係做過媽媽生。」朋友進一步推斷。

(註:為免被道德派上鋼上線,我要強調,「媽媽生」在此網誌絕不是貶詞,「曾蔭權」才是。)

這麵不是我的一碗麵,但我喜歡老闆娘的體己待人:顧及味道,也顧及客人的感受。

我會再來的。


Daruma Ramen House
大坑銅鑼灣道92號E地下
2565 6600

Tuesday, June 29, 2010

品香樓


六月廿九,宜結善緣。

除了生日之外,對日子向來不太在意,但好幾年的六月二十九日,似乎都特別有利本人社交。這一天也是某個舊朋友的生日,都是託他的福吧。

早上先辦事。對過去的工作毫不戀棧,甚至到達恐懼的地步,但原來當用在有意義的地方上,即使沒有錢,還是會做得很開心,不覺累的。

晚飯有人請,選了品香樓。逢約人到又一城,都寧願來這裡而不選集團式食肆,質素不差,價錢實惠,唯一是是冷氣太強勁,講不夠兩句飯菜便都涼了,但每次都到起筷時才記得。

跟不同的人吃飯的好處,是可以試一些你平日不會點的菜。眼前這飯腳,消化能力強得令人妒忌,在食方面偏偏不太計較;口味極不健康,但又乜事都無喎!焚化爐配垃圾口,真係吹佢唔脹兼唔恨得咁多。


炸豬手,是這裡的名物之一,表面炸到七彩,皮脆內軟,一次滿足兩個願望,就是叉燒似的紅色外皮令人有一點點擔心。冷氣一吹,皮就韌了些,是要快食的菜式。熱氣就梗架啦。


芝士琵琶豆腐,又係滯胃的小菜,總覺得芝士不是用來配中菜的。好地地一碟琵琶豆腐咪好囉。


說飯腳對食完全沒要求又不盡然,他會在意菜式和食法是否authentic,例如看不慣我用醋浸餃子,同埋茶樓乜餃物餃都放蝦...諸如此類。他看到賽螃蟹上的蛋黃便問起:我無食過有蛋黃喎...經他一問,回來查了一下,有網友說是傳到上海後興起的,說是模仿蟹黃云云。我想不過是中國廚子儉僕成性吧,唔好浪費隻黃,兼可以黏住「散收收」的蛋白和魚丁,口感滑上加滑,錦上添蛋,也無不可。

暖風吹開了,雪花到底沒有結果--同枱食飯未必可以做知心友,至少這一餐是聊得開心的。有一點大家都同意:做人嘛,情願早點歸去,好過食到「驚」住「驚」住。就此謝過。

品香樓
石硤尾南山村南豐樓平台商場
2778 8791
如何前往:九龍塘又一城商場出,沿城大側步行約十分鐘

Wednesday, June 16, 2010

Osteria


特別嘉賓。

誰說看卡通片無益?我就是從《伙頭智多星》學會al dente一詞,正宗意大利粉應有的質感。從此之後,意粉在我的字典裡就分兩種:港式腍bet bet的和意式的al dente,而我偏好後者。


吃意粉多數是自煮,選這裡的目的是嚐嚐手製意粉。原本二人前的飯局,想起有幾位朋友也一陣子沒見了,邀約出奇地順利,連平日少見的都自動跑出來報到,一拍即合,成為五人飯局。


五人聚首,光喝清水好像有點不像話。A君拍板選了一瓶Merlot,因為這款葡萄酒偏甜易入口,不諳紅酒又想貪得意喝一點的話,可以記住這個貼士。


Su Pane Frattau(香脆蕃茄千層麵)。蕃茄汁有點酸(個人口味)。埋了一隻半熟的蛋,對味道沒有多大幫助,好似躲在被窩裡的姦夫,同主人家唔係好熟的。不過半溏心,烚得幾靚。


Bruschetta cu Buttariga e Tunnu Friscu(秘製吞拿魚乾魚子多士)。無試味。千層麵吸引些。


食多士啦...

Suppa de Gintilla a sa Sarda(意大利撒丁島小扁豆豬肉湯)。竟然有啲眉豆花生雞腳豬骨乜乜物物湯個種FEEL。


Malloreddus a sa Campidanese(自製意大利腸羊芝士配蕃茄汁貝殼粉)。唔,口感比一包包現成的厚一點,每粒感覺不太統一,就算不是師傅親製,都是手製的吧。不過,都係偏好一條條的pasta,多於一顆顆的。茄汁還是偏酸。


Spaghetti cu Iscatzofa, Gambara e Buttariga(大蝦朝鮮薊乾魚子意大利粉)。忘了試味,不知意粉可是al dente?


Porceddu Arrustu sa Lardu e Murta(番石榴葉烤乳豬)。好食!豬皮不知是否因為拍照耽誤了,靭左少少。


Scampi sans Souci sa Porto Cervo(水瓜榴橄欖包糠烤小龍蝦)。我喜歡吃小龍蝦,但無食。不想僅餘的儀態都失掉。


Sa Seada cu Carapinnia de Meli de Aridoni (傳統炸芝士配楊梅蜂蜜雪糕)。本來以為楊梅會是紅色的甜品,出來是一球白色的雪糕,蜂蜜味濃。但賣相寡了一點。


服務非常好,上上下下對餐廳出品的食物都十分了解,經理也來問候了兩次。飯後tea一tea。「大個女啦,唔好咁任性啦。」「唔任性,就唔係佢啦。」

多謝大家,祝大家都過得好好。


Osteria
尖沙咀彌敦道50號金域假日酒店閣樓
2315 1010

Sunday, June 13, 2010

生記


生活圈子中總有些人係你唔熟但又一直沒有消失,交情比陌生人好一點,大家不常見但channel互通,相敬如賓。朋友的兄弟姐妹,搭上搭的朋友同學,以至他們的另一半,都屬此類。託老朋友的福,請了一桌人陪食飯,仲有禮物收。一年不見,木口木面的會笑了,幸福的更幸福,很好很好。

去年在歌賦街牛記,不亦樂乎;今年在生記,全餐最好食:白糖糕。鬆軟,吃後不帶太重酸味。


枸杞豬膶,據說是名菜。吃後覺得一般,是及格的,但未至於超高班,富瑤的師傅灼得更好。切得太大,酒家價錢,大牌檔的賣相,這也是打後所有菜式的通病。


椒鹽鮮魷,是至愛的小菜之一。這碟的魷魚未發育便身先士卒,似食脆漿多過食魷。


梅菜蒸菜,虧有人諗到呢個配搭。菜心吸了梅菜的味道,原來係咁好食的。


煎藕餅,也是名物。但我己不記得它的味道了。反而牛記的煎肉餅,我仲記得喎。咁囉。


剝了殼後無乜味的蝦碌。

鯪魚肉釀豆腐。只是將肉撻上豆腐上蒸熟,好聽D,叫做原汁原味;唔好聽,係懶。


泥鯭粥。對於這類不特別喜歡也不討厭的食物,以至人,我都無乜評語的。只能說,粥底不是很差,但也不算綿;朋友說,小時候灣仔有街邊檔更好吃,其兄又推介附近「靠得住」。

我不知道廚師是誰,但我想像它就似是一個好懶的家庭主婦煮出來的飯。不過旨不在食飯,飯腳啱咀形便可。


生記飯店
灣仔軒尼詩道107-115號2-3/F(修頓球場對面)
2575 2239